今天读了这篇文章,觉得很有道理。转载下来,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看到,改掉这些缺点,取得更大的进步。
现在许多孩子很聪明,学习时反应很快,一学就会,有的还是电脑高手、打游戏机的专家,但学习成绩很差。你若不信,到各个学校、各个班级去走一走,看一看,就会发现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,个个都很聪明,但就是考试成绩不行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经过长期的观察,发现这些“聪明”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“致命”的弱点:例如,注意力不集中,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;学习的耐力不够,连续学习的时间短;总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;学习主动性差,钻研精神不够。
专心致志地工作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。有些孩子反应很快,自认为很聪明,上课时一听就懂,以为内容很简单,便不再专心听讲,而当老师讲到关键的地方时,他思想抛锚了,没有听到。老师不可能每次都为这些学生去重复一遍,时间一久,他就发现听不懂了,但此时为时已晚。许多学生上课或做作业时做小动作,便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,一旦养成习惯,就会成为严重的学习障碍。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,这需要老师、家长和学生本人引起足够的重视。我最近遇到一个学生,思维高度活跃但绝对不集中,给他一个人辅导功课,眼睛盯着他做练习,他都能东拉西扯不时提出一些不相干的问题。解一元一次方程中一个简单的移项需改变正负号的问题,学了几天还是出错,他一点也不操心,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。但说起上网、玩游戏,那他绝对是高手,我曾亲眼看见过他打败计算机赢得比赛的胜利。
如何引导这类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,取得好的学习成绩,使之能顺利完成学业,是我目前正在研究但尚未解决的课题之一。
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学习的耐力不够,持续的时间短,经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,使思维的过程常常中断,所以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。他们很难集中精力持续学习一段时间,常常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,或者注意力转向了别处。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根本没有学进去,不能被学习的内容所吸引,因而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。我在教学生学习时,一般采取先通过讲解,点明要点,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,使学生注意到学习内容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,为学生勾画出本章节的一个轮廓,然后让他们沿着这一思路仔细阅读教科书中的内容,读懂了紧接着就做练习。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,目的明确,因此注意力集中,连续学习的时间一般都达到两小时以上,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大为提高。有些学生经过为数不多的几次指导,在随后的考试中就反映出成绩有明显提高的迹象。
聪明的学生一学就会,因而有些人就总想取巧不肯下功夫。有个学生告诉我,课堂上老师讲课都听得懂,作业一看都会,也就懒得做了,考试得六七十分,还过得去,初中整整三年,没有交过一次作业。孰不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的过程,目标定得低,取得的成就也就低了。仅仅完成作业本身是很容易的,但要全面、深刻掌握某一学科的内容却是相当不容易,进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就更加困难。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,考试前一突击,考试成绩还不错,但考完了,所有的内容又都全部还给了老师,所留甚少。
而一个平时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,尽管成绩不如那些会突击的学生,但只要学会掌握了,就确确实实获得了实惠和进步。好像一个人在海边行走,很快会在沙滩上留下一行明显的脚印,但让海潮一冲,那些脚印就消失得无影无踪。而在金属、石头上常年练习刻下的痕迹却能留存百世。此外,人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。恩格斯说:“人的智力是按照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。”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,一个人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。天分高的人如果不注意努力发展他的才能,他的天分就会逐渐萎缩,因而很难取得什么成就。而资质平平的人,若能锲而不舍地努力奋斗,其才能也会不断长进,最终会得到“上天”的赏赐。这就是现在许多“聪明”的孩子考不上大学,而一些不那么聪明的孩子却能考上好大学的根本原因。
因为没有真正入门,整个学习过程都处于被动状态,写作业是为老师而完成作业,学习是为家长而学习,所以学习中不求甚解,缺少钻研精神,也就很难体验到学习的乐趣。被动学习的效率比较低,主动学习一遍能学会的东西,被动学习需要几遍才能学会,这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时间和工作量,所以越不想下工夫,花的时间反而越多。久而久之,学习越来越枯燥,越来越困难,成绩也越来越差。
对于这些“聪明”的孩子,关键在于引导。一个好的老师就好比一个好的驯马师。若能独具慧眼,将一匹生性刚烈的野马驯服,就有可能使其成为一匹千里马。一批聪明的学生,如能正确引导,则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。关键是寻求适当的机会,采用适当的方式。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独到之处和与众不同的特点,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,去不断地发现和有意识地培养。
现在许多孩子很聪明,学习时反应很快,一学就会,有的还是电脑高手、打游戏机的专家,但学习成绩很差。你若不信,到各个学校、各个班级去走一走,看一看,就会发现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,个个都很聪明,但就是考试成绩不行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经过长期的观察,发现这些“聪明”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“致命”的弱点:例如,注意力不集中,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;学习的耐力不够,连续学习的时间短;总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;学习主动性差,钻研精神不够。
专心致志地工作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。有些孩子反应很快,自认为很聪明,上课时一听就懂,以为内容很简单,便不再专心听讲,而当老师讲到关键的地方时,他思想抛锚了,没有听到。老师不可能每次都为这些学生去重复一遍,时间一久,他就发现听不懂了,但此时为时已晚。许多学生上课或做作业时做小动作,便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,一旦养成习惯,就会成为严重的学习障碍。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,这需要老师、家长和学生本人引起足够的重视。我最近遇到一个学生,思维高度活跃但绝对不集中,给他一个人辅导功课,眼睛盯着他做练习,他都能东拉西扯不时提出一些不相干的问题。解一元一次方程中一个简单的移项需改变正负号的问题,学了几天还是出错,他一点也不操心,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。但说起上网、玩游戏,那他绝对是高手,我曾亲眼看见过他打败计算机赢得比赛的胜利。
如何引导这类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,取得好的学习成绩,使之能顺利完成学业,是我目前正在研究但尚未解决的课题之一。
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学习的耐力不够,持续的时间短,经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,使思维的过程常常中断,所以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。他们很难集中精力持续学习一段时间,常常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,或者注意力转向了别处。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根本没有学进去,不能被学习的内容所吸引,因而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。我在教学生学习时,一般采取先通过讲解,点明要点,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,使学生注意到学习内容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,为学生勾画出本章节的一个轮廓,然后让他们沿着这一思路仔细阅读教科书中的内容,读懂了紧接着就做练习。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,目的明确,因此注意力集中,连续学习的时间一般都达到两小时以上,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大为提高。有些学生经过为数不多的几次指导,在随后的考试中就反映出成绩有明显提高的迹象。
聪明的学生一学就会,因而有些人就总想取巧不肯下功夫。有个学生告诉我,课堂上老师讲课都听得懂,作业一看都会,也就懒得做了,考试得六七十分,还过得去,初中整整三年,没有交过一次作业。孰不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的过程,目标定得低,取得的成就也就低了。仅仅完成作业本身是很容易的,但要全面、深刻掌握某一学科的内容却是相当不容易,进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就更加困难。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,考试前一突击,考试成绩还不错,但考完了,所有的内容又都全部还给了老师,所留甚少。
而一个平时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,尽管成绩不如那些会突击的学生,但只要学会掌握了,就确确实实获得了实惠和进步。好像一个人在海边行走,很快会在沙滩上留下一行明显的脚印,但让海潮一冲,那些脚印就消失得无影无踪。而在金属、石头上常年练习刻下的痕迹却能留存百世。此外,人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。恩格斯说:“人的智力是按照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。”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,一个人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。天分高的人如果不注意努力发展他的才能,他的天分就会逐渐萎缩,因而很难取得什么成就。而资质平平的人,若能锲而不舍地努力奋斗,其才能也会不断长进,最终会得到“上天”的赏赐。这就是现在许多“聪明”的孩子考不上大学,而一些不那么聪明的孩子却能考上好大学的根本原因。
因为没有真正入门,整个学习过程都处于被动状态,写作业是为老师而完成作业,学习是为家长而学习,所以学习中不求甚解,缺少钻研精神,也就很难体验到学习的乐趣。被动学习的效率比较低,主动学习一遍能学会的东西,被动学习需要几遍才能学会,这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时间和工作量,所以越不想下工夫,花的时间反而越多。久而久之,学习越来越枯燥,越来越困难,成绩也越来越差。
对于这些“聪明”的孩子,关键在于引导。一个好的老师就好比一个好的驯马师。若能独具慧眼,将一匹生性刚烈的野马驯服,就有可能使其成为一匹千里马。一批聪明的学生,如能正确引导,则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。关键是寻求适当的机会,采用适当的方式。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独到之处和与众不同的特点,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,去不断地发现和有意识地培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