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:{实例分析:有效沟通}
五年级的儿子,第一次月考时,某科成续不理想。回来时,内心与脸部的表情充满着难以掩饰的挫折感。于是书包乱扔、鞋袜也被踢到客厅的角落。
孩子:“什么老师嘛!尽出些烂题目。”
母亲:“你觉得很不公平﹖”
孩子:“对啊!太过份了,出的考题课本里都没有。”
母亲:“你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。”
孩子:“不只有我觉得被骗,全班都有这种感觉。”
母亲:“你很生气,也很难过,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在课本上,却得到这种结果。”
孩子:“嗯……,我真的好生气,我好想哭哦……。”
此时母亲沉默却温柔地搂着孩子,抚摸孩子的背,完全的包容一颗受伤的童心。
一段时间之后,孩子的情绪已趋于平缓。
母亲:“需不需要妈妈帮忙﹖”
孩子:“你怎么帮我,书是我自己念的,你又不是老师肚里的蛔虫,也不知道老师出什么题目,你怎么帮忙﹖”
母亲:“我每天晚上排出二十分钟帮你复习啊!”
孩子:“可是……,她出的题目不在课本里啊!”
母亲:“……”(沉默并不表示放弃,而是给予双方一个思考的时间。)
孩子:“妈……,以前你不是买过自我评价的测验卷吗﹖”
母亲:“你的意思是……”
孩子:“我其它科目都没问题,下次请你帮我买一份单科的吧!”
母亲:“老师的考题很像从评价里出来的﹖”
孩子:“我也不知道…,应该不是吧!
母亲:“老师出题没有范围吗﹖”
孩子:“其实也不算是没有范围,她出的题目在课堂上都讲过。”
母亲:“另外的补充教材﹖”
孩子:“其实,老师讲的并不是完全脱离课本,只要上课抄笔记。噢对了,黄小伦上课都抄笔记,结果全班只有她考95分,好神气哦。对了,老师这次的题目全是笔记里的。后来我们在对答案时,从黄小伦的笔记本里都找到标准答案。”
母亲:“那现在我们怎么做呢﹖”
孩子:“准备一本笔记本,将老师上课讲的全记下来。”
母亲:“很好。”
孩子:“可是,有时候老师讲太快了,我来不及记。”
母亲:“嗯,那真是一件麻烦的事。”
在此阶段,母子俩人共寻问题的症结并寻找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法,在这个过程中,母亲只扮演积极的倾听和理解的引导者角色,完全不批评也不给予任何意见。
孩子:“妈,我真的来不及记那么多,但是我可以借黄小伦的笔记吧。”
母亲:“除了向同学借笔记,没有其它办法了吗﹖万一,黄同学也要看或要重新整理,你怎么办﹖”
孩子:“或许可以请老师讲慢一点。”
母亲:“嗯…这是个好主意,还有吗﹖”
孩子:“啊!可以用录音机,对了像去上英文课一样,把老师上课内容录下来,回来和笔记本对照,这样就万无一失了。”
在此阶段,孩子会想出各种方法,无论孩子提出任何看法,母亲都给予温暖的支持与尊重,并不着痕迹地刺激孩子想出更多方法。
母亲:“那现在你决定怎么做了呢﹖”
孩子:“我决定带迷你录音机去上社会课。”
母亲:“会不会有其它困难﹖”
孩子:“应该不会吧…这次全班都考砸了,我想,他们大概还会夸我聪明,想出这么妙的方法。”
母亲:“录音带和笔记本都有吧﹖”
孩子:“有……”
母亲:“那我们就先做一个星期,看效果怎么样,如果有困难,我们再来想办法。”
孩子:“嗯谢谢妈妈。”
母亲:“可是客厅的臭袜子快把我给熏昏了。”(雨过天晴之际,母亲适时传递信息)
孩子:“妈,对不起,我马上收。
五年级的儿子,第一次月考时,某科成续不理想。回来时,内心与脸部的表情充满着难以掩饰的挫折感。于是书包乱扔、鞋袜也被踢到客厅的角落。
孩子:“什么老师嘛!尽出些烂题目。”
母亲:“你觉得很不公平﹖”
孩子:“对啊!太过份了,出的考题课本里都没有。”
母亲:“你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。”
孩子:“不只有我觉得被骗,全班都有这种感觉。”
母亲:“你很生气,也很难过,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在课本上,却得到这种结果。”
孩子:“嗯……,我真的好生气,我好想哭哦……。”
此时母亲沉默却温柔地搂着孩子,抚摸孩子的背,完全的包容一颗受伤的童心。
一段时间之后,孩子的情绪已趋于平缓。
母亲:“需不需要妈妈帮忙﹖”
孩子:“你怎么帮我,书是我自己念的,你又不是老师肚里的蛔虫,也不知道老师出什么题目,你怎么帮忙﹖”
母亲:“我每天晚上排出二十分钟帮你复习啊!”
孩子:“可是……,她出的题目不在课本里啊!”
母亲:“……”(沉默并不表示放弃,而是给予双方一个思考的时间。)
孩子:“妈……,以前你不是买过自我评价的测验卷吗﹖”
母亲:“你的意思是……”
孩子:“我其它科目都没问题,下次请你帮我买一份单科的吧!”
母亲:“老师的考题很像从评价里出来的﹖”
孩子:“我也不知道…,应该不是吧!
母亲:“老师出题没有范围吗﹖”
孩子:“其实也不算是没有范围,她出的题目在课堂上都讲过。”
母亲:“另外的补充教材﹖”
孩子:“其实,老师讲的并不是完全脱离课本,只要上课抄笔记。噢对了,黄小伦上课都抄笔记,结果全班只有她考95分,好神气哦。对了,老师这次的题目全是笔记里的。后来我们在对答案时,从黄小伦的笔记本里都找到标准答案。”
母亲:“那现在我们怎么做呢﹖”
孩子:“准备一本笔记本,将老师上课讲的全记下来。”
母亲:“很好。”
孩子:“可是,有时候老师讲太快了,我来不及记。”
母亲:“嗯,那真是一件麻烦的事。”
在此阶段,母子俩人共寻问题的症结并寻找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法,在这个过程中,母亲只扮演积极的倾听和理解的引导者角色,完全不批评也不给予任何意见。
孩子:“妈,我真的来不及记那么多,但是我可以借黄小伦的笔记吧。”
母亲:“除了向同学借笔记,没有其它办法了吗﹖万一,黄同学也要看或要重新整理,你怎么办﹖”
孩子:“或许可以请老师讲慢一点。”
母亲:“嗯…这是个好主意,还有吗﹖”
孩子:“啊!可以用录音机,对了像去上英文课一样,把老师上课内容录下来,回来和笔记本对照,这样就万无一失了。”
在此阶段,孩子会想出各种方法,无论孩子提出任何看法,母亲都给予温暖的支持与尊重,并不着痕迹地刺激孩子想出更多方法。
母亲:“那现在你决定怎么做了呢﹖”
孩子:“我决定带迷你录音机去上社会课。”
母亲:“会不会有其它困难﹖”
孩子:“应该不会吧…这次全班都考砸了,我想,他们大概还会夸我聪明,想出这么妙的方法。”
母亲:“录音带和笔记本都有吧﹖”
孩子:“有……”
母亲:“那我们就先做一个星期,看效果怎么样,如果有困难,我们再来想办法。”
孩子:“嗯谢谢妈妈。”
母亲:“可是客厅的臭袜子快把我给熏昏了。”(雨过天晴之际,母亲适时传递信息)
孩子:“妈,对不起,我马上收。